凌晨五點多,太陽伸了伸懶腰剛要冒頭,西門地攤上已經擺得滿滿當當了。從南到北一路望去,人頭攢動好不熱鬧。“山東大蔥三塊兩把”,“巴盟西瓜保沙保甜”,“正宗豐鎮紅糖月餅先嘗后買”“剛掰的玉茭茭一塊一個”……除了爆棚的人流量,各位攤主方言和著普通話的吆喝聲也絕對渲染著整個早市的氛圍。這種吆喝聲賦予了每一樣蔬菜瓜果以活力,讓那些小東西們鮮活得要跳起來了。
一圈轉回來,一小三輪車的鹵水黑豆老豆腐已經賣得所剩不多了,老板年紀略大了,當我們夸贊他豆腐賣得快時,他黝黑的面龐上,一對圓溜溜小眼睛笑得瞇成了一條線:“等你們再轉回來可就賣完了。”
透著玻璃罩都能聞到香味的老面包,色澤是多么誘人啊!推車的老爺子說以往這都是送星級酒店的,今年受疫情影響,生意不好做,才拿到早市上來。旁邊那位大哥正吆喝著他的后山白面,車子周圍圍了一圈人,大家擔心吃起來筋度不好,紛紛詢問著,議論著:“你這面吃口怎么樣啊?”“吃餃子的面得白還得筋道才行。” 為打消大家顧慮,那大哥特意拿起大喇叭喊著:各位叔叔阿姨大哥大姐們,我每天在這里賣,可以先吃面后給錢。吃得不好不要錢。”
盛產于南方的山竹、芒果、榴蓮遠道運到北方,銷量遠敵不過北方地道的西瓜、香瓜、哈密瓜……
地攤經濟,人間的煙火氣。每一臺小秤上,每一個二維碼里,每一車西紅柿里,都藏著生活的本真。
愿每一句吆喝都回聲嘹亮!